
最近,A股传奇牛散张素芬的持仓动向引发热议。 她唯一重仓的一只军工股,硬生生拿了3年,直到最近才解套。 这期间,她不仅没割肉,还在一路加仓,如今持仓超600万股。这家公司连年亏损,股价在低位趴了7年,张素芬到底看中了什么?
张素芬的“赌性”:亏钱也要死磕军工股
张素芬是A股出了名的“题材猎手”,擅长埋伏政策风口。从冬奥会概念到半导体,她的操作风格向来是“低位重仓+长期死磕”。这次押注军工股,看起来却像一场豪赌。
她选的这家公司叫航天动力,主业是造水泵、传动系统,听起来平平无奇。 过去三年,公司净利润连续亏损,2024年扣非净利润亏了1.2亿,毛利率只有8%-17%,比卖白菜还低。 股价呢?从2018年到现在,7年时间一直在6-12元之间打转,堪称“僵尸股”。
但张素芬硬是在2022年三季度杀进去,一路买成十大股东。 期间股价最低跌到5.8元,浮亏一度超过30%,她却越跌越买,今年一季度又加了67万股。 直到最近军工板块爆发,股价才回到她的成本价附近。
航天动力凭啥被盯上?背后有个“神秘爸爸”
这家公司表面业绩拉胯,但背景却大有来头。 它的控股股东是西安航天科技工业公司,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航天六院。 而航天六院,正是我国火箭发动机的“国家队”,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动机,70%都是它造的。
尽管航天动力自身业务不赚钱,但它手里捏着两大“隐藏筹码”。
第一,军品技术转化。 公司给空军研究所供应燃料系统,还生产军用液力传动设备。这类产品虽然现在营收占比小,但技术壁垒高,一旦军品订单放量,毛利率可能翻倍。
第二,大股东资产注入预期。 航天六院的资产证券化率一直很低,火箭发动机这类核心资产至今没上市。 而航天动力作为六院旗下唯一上市平台,自然成了资本运作的“最佳壳资源”。
军工板块的“捡漏逻辑”:机构在偷偷买什么?
张素芬死磕航天动力,背后是军工板块的三个投资密码:
1. 超跌反弹机会。 过去三年,军工指数跌了40%,许多个股股价腰斩。 但2025年国防预算增速重回7.2%,导弹、无人机等耗材类装备的采购量明显增加。 机构一季度已经开始加仓超跌股。
2. 技术突破红利。 比如航空发动机,国产WS-15的量产让歼-20摆脱进口依赖;再比如导弹制导系统,激光陀螺仪精度已经追上国际水平。 这些技术突破直接带动订单增长。
3. 资产重组预期。 军工央企正在加速整合,像中航电测重组成飞集团、中船防务注入江南造船厂资产等案例,让市场对“小公司+大集团”的组合充满期待。
军工股的“两面性”:高赔率背后藏着大坑
别看军工股现在热闹,散户冲进去前得先认清风险。
首先,业绩不稳定。 很多军工企业靠单一订单活着,今年营收10亿,明年可能就剩3亿。 比如做导弹电缆的航天电子,2023年净利润暴跌58%,就是因为某型号导弹停产。
其次,流动性差。 像航天动力这种冷门股,日均成交额不到2亿,大资金根本进不来。 一旦行情退潮,想跑都跑不掉。
最后,重组不确定性高。 航天动力传了7年资产注入,到现在也没动静。 军工集团的决策周期长,普通投资者根本耗不起。
跟着牛散炒股,该抄作业还是避坑?
张素芬的操作给散户提了个醒:别光看大佬买什么,得看懂人家为什么买。
她敢重仓航天动力,是因为押注两点:一是股价足够低,7年没涨过,下跌空间有限;二是赌军工资产证券化提速。 但这种策略需要极强的耐心,普通散户可能扛不住3年阴跌。
如果想参与军工行情,更稳妥的方式是分散配置。比如同时布局导弹、发动机、新材料三条赛道,或者直接买军工ETF,避免单一个股暴雷。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